酷睿Ultra 200V内核解密:四个E核略大于一个P核

内容摘要国外硬件专家Nemez利用B站网友 万扯淡 的底图,详细分析了Lunar Lake即酷睿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布局,其中大小核分布非常有意思。酷睿Ultra 200V处理器分为计算模块、平台控制器模块,分别采用台积电3nm

国外硬件专家Nemez利用B站网友 万扯淡 的底图,详细分析了Lunar Lake即酷睿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布局,其中大小核分布非常有意思。

酷睿Ultra 200V处理器分为计算模块、平台控制器模块,分别采用台积电3nm、6nm工艺,共同放置在台积电22nm制造的基底上。

计算模块面积为16.27 8.58=139.60平方毫米,平台控制器模块面积为11.51 3.97=45.69平方毫米,基底面积为16.77 13.10=219.69平方毫米。

酷睿Ultra 200V内核解密:四个E核略大于一个P核
计算模块

酷睿Ultra 200V内核解密:四个E核略大于一个P核
平台控制器模块

酷睿Ultra 200V内核解密:四个E核略大于一个P核
基底

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封装了两颗LPDDR5X内存,有利于节省主板面积与笔记本空间,从而做得更轻薄或放入更大电池,也有利于提高系统通信性能,降低延迟,还有利于大大降低整体功耗。

从分析图上可以看到,四个Lion Cove架构的P核位于计算模块的右侧边缘,中间夹着共享的12MB三级缓存,并分为四块,每块3MB。

每个核心自己有2.5MB二级缓存,也分成了两块。

旁边是四个为一组的Skymont架构的E核,集体共享12MB二级缓存,分成了三块。

对比来看,四个E核的面积稍微大于一个P核,这无疑是颇为值得称道的,因为上代四个E核面积约等于一个P核,而这一代E核的IPC性能整数提升了38%、浮点提升了68%,但面积却没有明显增大。

酷睿Ultra 200V内核解密:四个E核略大于一个P核

再往左是NPU AI引擎,分为六组NCE MAC阵列,每组猜测还是2MB缓存。

左侧边缘是GPU核显,一共八个Xe2 LPG架构的核心,以及分成两块的8MB二级缓存。

另外还有媒体引擎、显示引擎、8MB SLC系统缓存、128-bit LPDDR5X-8533内存控制器。

平台控制器模块内分布着PCIe 4.0/5.0控制器、雷电控制器、USB 3.x/2.0控制器、Wi-Fi与蓝牙控制器等。

平台控制器模块和和计算模块之间,通过两个模块桥接器(Tile Bridge)互相连接。

酷睿Ultra 200V内核解密:四个E核略大于一个P核

 
举报 收藏 打赏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