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合联预计去年净利润增速翻倍,此前刚刚遭遇二股东减持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近日,药明合联(02268.HK)遭遇第二大股东药明康德的减持,一度引发外界关于抗体偶联药物(ADC)医药外包市场增长是否见顶的讨论。1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近日,药明合联(02268.HK)遭遇第二大股东药明康德的减持,一度引发外界关于抗体偶联药物(ADC)医药外包市场增长是否见顶的讨论。

1月15日,药明合联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则显示,净利润增速翻倍。

药明合联预计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收入、净利润和经调整净利润将分别同比增长超过85%、260%及170%。

这一业绩增速将高于2024年中期业绩。2024年上半年,药明合联的净利润以及经调整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75.5%、146.6%。

1月15日,药明合联港股盘中股价涨幅一度超过5%,截至下午3点25分,涨幅收窄至2.21%。

药明合联将业绩增长的原因归结于公司下游客户ADC等生物偶联药物行业持续的高速发展、公司新生产线投产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的收益计,药明合联是全球第二大ADC等生物偶联药物CRDMO(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业务)企业。

ADC主要由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药物组成,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相比单一的大分子抗体或小分子化药,其研发和制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可谓成倍增长,相当于做三个药。也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大多数从事ADC研发的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选择外包服务商进行合作。ADC是近几年来整个制药行业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这也造就了繁荣的ADC医药外包市场。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亦显示,全球ADC外包服务规模在2023年达到20亿美元,相比5年前已经成长数倍,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110亿美元。

在药明合联发布业绩预告前,1月13日,药明康德宣布,2024年11月8日及2025年1月10日通过两次大宗交易,公司累计出售药明合联8600万股股票,约占药明合联当前总股本的7.17%,由此药明康德也套现出约24.26亿港元资金(不包含手续费等交易费用)。

彼时,药明康德表示,公司通过出售上述股票资产所获得的现金收益,将用于加速推进全球产能及能力建设,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持续强化公司一体化CRDMO模式。

(责任编辑:蔡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收藏 打赏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